张慧瑜:劳模创造历史 | |||||||
|
|||||||
时间:2018-09-10 信息来源:凤凰网公益
编者按:2018年7月10日-7月20日,一场灵感源于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开播(1998年)的中国农村跨学科巡游,终于在20年后成行。“在乡村发现中国”为主题的调研交流团,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为组长,由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专家学者一行9人组团,前往山西、河南、陕西三地的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游学,现场跨学科交流,深度对话与反思,并形成系列文章,发布于凤凰网公益频道,希望可以通过从书斋到田野社会的真实观察和体悟,为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7月初,我跟随“在乡村发现中国”调研团,在山西东南、河南西部和陕西咸阳、延安等地区的农村进行了十余天的调研工作,大概参访了十个村庄。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田野活动,之前做研究大多是在书斋中完成,这种集体调研的经历让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可以从理论、历史、文本中走出来,到实地探访、与真实的人交流,紧张的是我毕竟不是专门从事农村研究,只是对“三农”和乡村建设问题感兴趣。 我们白天“边走、边看、边座谈”,晚上“边谈、边聊、边总结”,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很大的挑战,当然,收获也非常多,尤其是对于我来说,既看了共和国农村合作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又看到近些年在农村合作化试验中很有代表性的山西永济县蒲韩社区,还看到依靠乡村旅游实现共同富裕的陕西礼县袁家村。 从历史穿越到现实,短短的行程不仅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山乡巨变,而且也看到每个乡村都有特殊的历史和复杂性,很难轻易地一概而论。我想从历史的角度,谈一下在平顺县调研的情况。 平顺县隶属山西长治市,位于太行山地区。7月11日一大早,我们一行离开山西大学,在小雨中搭乘大巴车,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从太原抵达平顺县汽车站。当地知名的公安作家赵伟平老师已经在车站等候我们。 赵老师是平顺县人,年轻的时候当过民办教师,“文革”后考取长治师范,90年代参加公安工作,业余时间写小说和地方文化,已经出版了多部与平顺相关的长篇著作,一说起平顺的历史和文化,赵老师总是娓娓道来,非常自豪。正是因为这种对本乡、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推广,赵老师在2016年被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评为全国爱故乡人物。 平顺的第一站是川底村,赵老师带我们入住村口农家乐“树理苑”。院子里,有一座高大的雕塑,是作家赵树理和当时川底村的老社长郭玉恩扛着锄头、一起下地干活的场景,一个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一个是著名的劳动模范、金星奖章获得者,像亲兄弟一样“并肩”劳动,显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下基层、与工农相结合的故事。树理苑的装修很简单,突出乡土风格,房间内部的墙壁上铺着报纸,带有怀旧色彩。我们简单吃完午饭,就先到离川底村不远的西沟村,这里是全国劳动模范、著名的人大代表申纪兰主任的故乡。 在装饰一新的“纪兰党性学习基地”,申纪兰主任与我们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座谈。申主任身着白衣,高高的个子、宽阔的肩膀,年近九十依然步履坚定、精神饱满、思路清晰。申纪兰如同共和国历史的活化石和见证人,见证了新中国以来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见证了西沟村从贫瘠的小山沟发展为道路四通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申主任谈了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经过,谈了长途跋涉去北京开会的艰辛,也谈了见到毛主席的激动心情。我记得有一个细节,申主任说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没想到上厕所时遇到了国家副主席宋庆龄,这次“偶遇”显示了新社会劳动模范与国家领导人的平等关系。 申纪兰在西沟当合作社副社长的时候发动和带领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劳动,并提出“男女同工同酬”的主张。1952年《人民日报》记者根据申纪兰的故事写了一篇通讯报道《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李顺达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妇女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经过》,这让申纪兰成为全国知名人物,也被树立为新中国妇女解放的典型。“同工同酬”意味着女性解放的前提是在社会、经济上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这也直接促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申纪兰主任非常随和,保持着老共产党员的作风,依旧住在西沟村,仿佛历史的变迁并没有改变她对西沟的感情。 随后,我们又驱车来到老西沟村,这就是西沟村另一位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成立互助组的地方。村口有一个李顺达互助组的古铜色群像。作为外来户的李顺达很早就加入了党组织,1943年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他带领6个贫苦户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劳动互助组,用互帮互助的方式改变了小农生产的模式。1944年,晋冀鲁豫区政府授予李顺达互助组“边区农民的方向”称号,1948年平顺县政府把“劳动英雄”的牌匾悬挂在李顺达家。1952年,李顺达又带领村民从互助组发展为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也是全国较早走合作化道路的地方。站在村口群像旁边,往下面山沟里望,还可以看到李顺达的故居,本来我们以为这是一片已经被废弃的旧窑洞,没想到走下山坡,李顺达故居里还住在他弟媳一家人,屋里收拾的干净利落,墙上挂着很多家庭照片,院门口上还依然挂着“劳动起家”的匾额。 沿着村口往上走,有一个村史碑亭,里面摆着两块石碑,一块是“西沟村史:组织起来,由穷变富”,一块是“紧握手中枪:劳武结合保家乡”。这些有些模糊的碑文记录了革命老区西沟村组织起来、艰苦奋斗的历史。 傍晚时分我们从老西沟村又回到了川底村,去参观赵树理故居。川底村是赵树理在50年代体验生活、写作《三里湾》的地方。川底村有一个和李顺达齐名的劳动模范郭玉恩。郭玉恩的小儿子现在在赵树理故居工作,他给我们讲了赵树理与郭玉恩的交往和友谊。1951年3月、1952年4月和秋天,赵树理三次来到川底村,为了观察社长郭玉恩如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程,赵树理搬到郭玉恩家的阁楼上居住,白天跟郭玉恩下地干活,晚上则旁听村支部会议。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赵树理完成了讲述农村合作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里面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川底村的真人真事,小说中农业社长王金生的原型就是郭玉恩。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使得赵树理不只是作家,更是记者和社会学家。如今川底村已经改名为三里湾村,让红色经典来提升当地村庄的文化含量。从赵树理故居出来,我们又来到村部看川底村的村史。 7月12日,我们从川底村出发,一路颠簸来到了井底村,这是一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井底村有井底之蛙的意思,原来这里长年被大山阻隔,想出一次门非常不容易。在这里,有一条挂壁公路,就是在悬崖峭壁间“硬生生”凿出一条公路来。 据井底村的支书介绍,这条公路从80年代中期一直到2000年才修好,全部是依靠村民自己的力量完成。顺着沟渠再往下面走,就是著名的“红旗渠”。和红旗渠一样,开凿挂壁公路的劳动者也是当代愚公。我们走在蜿蜒的隧道里,感叹着村民是如何克服万险,才修通了这样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公路。透过挂壁公路的天窗可以看到对面巍峨、陡峭的山峰,山峰的形状有时宛如卧佛一般,保佑着这片土地。 如今,井底村正在与旅游集团合作,包括挂壁公路在内都会成为神龙湾景区的一部分,村民则以股东的身份集体入股、集体参与分红。 离开川底村,我们来到最后一个参访的村庄羊井村,这个村庄三面环山,地理条件也比较恶劣。羊井底村口有一口大井,直径约四五十米,名为“和谐西池”。这个村也有一个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武候梨。这个地方产梨,武候梨小时候因为偷吃地主家的梨而被打,故改名为武候梨,希望长大后可以经常吃梨。和李顺达、郭玉恩一样,武候梨也是带领村民成立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把荒山秃岭改造为万亩松林、千亩果树。1957年,武候梨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和全国林业劳模“双模范”。 近代以来乡绅变劣绅,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的方式,打倒了土豪劣绅、重组了农村社会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以劳动模范为代表的基层干部发挥着组织乡村生产和发展的核心作用,劳模的特点是来自于群众,又在基层为群众服务,从李顺达、申纪兰,到郭玉恩、武候梨,莫不是如此,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世界”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事业。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